“过去我只关注‘说什么’,今天才明白‘怎么说’竟能赋予文字完全不同的生命。”金话筒社团社长郑馥嘉这样表示。3月25日晚,金话筒社团第九次社团活动在精师楼C405教室如期举行。指导老师谭云桥以“语音要素与语言表现力”为主题,带领30余名社员开展声音艺术探索,通过理论解析、实践演绎与互动互评三个环节完成了90分钟的深度学习。
课程伊始,谭云桥以“声韵为骨,情感为魂”开篇,从语音的轻重、停连、语调等基础要素切入,结合经典文学作品片段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示范,在《心田上的百合花开》的婉转低回与《海燕》的激昂澎湃中,通过对比演绎,直观展现了重音位移对语义的颠覆性影响,以及语速缓急如何塑造画面感。
现场,同学们凝神聆听,不时记录要点,随后的实践环节更是将课堂推向高潮。社员们分组挑战“情感盲盒”任务,随机抽取“喜悦、悲伤、愤怒、惊讶”等情绪关键词,对同一段台词进行个性化演绎。一位社员在诠释“绝望”时,以气声、颤音配合骤然放缓的节奏,令全场屏息;另一组同学则用跳跃的语调和夸张的重音,将“狂喜”表现得淋漓尽致。展示结束后,师生围绕“语音如何服务内容”展开互评,进行灵感分享。最后,谭云桥以“声音是灵魂的雕塑”寄语全体社员,她表示,希望本次课程“理论+实践+文化”的多维设计,能点燃大家对声音艺术的深层热爱。
社员谭琴激动地说道:“通过短短的九十分钟,我领略到声音不仅是信息的载体,更是情感的画笔,收获颇丰,学到了真知识,长了真本领。”
(供稿部门:大学生记者团 撰稿人:蒋佩佩 供图:郑馥嘉)
